在全市文化振兴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发布时间: 2020-05-09 09:00:48 点击次数:12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我叫李怀鹏,来自定陶区仿山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借此机会,我主要向各位领导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仿山镇近些年来在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呈现的现实情况、资源条件、百姓需求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仿山镇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现实情况暨资源条件

定陶区仿山镇面积并不算大,8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风景旖旎,人文显赫;人口也不算多,5.3万人一直秉承勤劳善良、憨厚朴实、永不服输的信条;不敢说仿山镇有多古韵,可是春秋时期曹国皇陵墓群---仿山景区、刘邦大败项羽第一次登基称王的“官堌堆”遗址等,这些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是仿山人的骄傲。

多少年来,许多美丽传说依旧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前来登临怀古。最有吸引力的当数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定陶十里铺北遗址和2018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定陶何楼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这些既是鲁西南地区现存古文化延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发掘面积最大的堌堆遗存,更是研究和展示6000年以来该区域环境变化、社会演变的绝佳实例。

    说起仿山镇的区位优势,好多人都羡慕得不得了。定陶变新区了,仿山镇就是菏泽大市的“园中园”;京九铁路、临商公路从他们的“心脏”南北穿梭,菏泽的人民路、上海路、漓江路、广州路现在都成了他们的商业大街啦!……。

作为仿山人,要说自豪,文化战线功不可没!文化旅游产业称得上“响当当”“顶呱呱”。投资20亿元、占地1100亩的山东省重点项目“鲁西南记忆”,真实展现出“古泽长卷、梦回原乡”的乡愁情思;天沐温泉、仿山景区,吸引着中原上万人前来度假观光;中华商圣、奥特莱斯,现已打造成一个以商圣朝拜、文化旅游、餐饮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仿山镇占地1100亩的菏泽旺天下农业生态观光园赢得了菏泽周边客户的青睐。观光园研究开发种植出20多种无公害瓜果蔬菜和观光花草,年接待观光采摘客户15000余人次。低碳食品、低碳生活如今成了仿山人的追求和向往。

   侃聊起幸福时光,那就得提起仿山镇的群众文化生活了,用仿山镇老百姓的话来说,那叫着“呱呱叫”、“夜夜笑”。 近些年,在各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仿山镇众多文化骨干的辛勤耕耘,真正做到把文化“种”到了农民的心坎上。一路走来可简单归纳为四点成果:

1.基本情况

仿山镇农村文化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遍地开花,再发展现在的有特色、有创新、有韵味。一个5万人的乡镇活跃着32支舞蹈队、22支秧歌队、3个曲艺队、2个唢呐班、1个两夹弦庄户剧团、2个豫剧庄户团、1个戏曲竹马团、一舞狮高跷队和一个512人的婆婆妈妈艺术团。

2.主要做法

文化志愿者服务队、村级文化服务队、镇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构成三级文化服务管理网络。通过走村入户、层层推选,三级联动,团体示范、典型带动、整体推进、群体延伸、宣传提升等方式,打造出了省级文化旅游名镇。

3.特色创新

农村群众文化具有“家乡味”“特色菜”、 “大众席”、“城镇化”、“时尚性”等特点,把传统古韵文化与当代时尚文明相融合,由“星星之火”走向“燎原之势,形成自编、自导、自演、拍摄、宣传一体化格局,让文化在群众中间普及、入心、上口、感化,达到健康、文明、愉悦的效果。

4.社会影响

村村有广场、人人敢说唱、家家有歌声、男女能扭跳。省市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都从不同角度给予报道。仿山镇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基层文化先进单位。

曹风汉韵,古色古香。仿山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专门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办公室,具体负责挖掘历史文化,推动民俗文化,拉动商业文化,提升生活文化。作为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省级生态文明重镇,仿山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唱好“文化旅游戏”,打出“生态组合拳”,升级生态旅游大产业。目前,已成为文化振兴的先行者。

二、仿山镇农村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从固定的下乡巡演到一年一次的农民文化艺术节,从基层群众自发的文娱活动到文艺工作人员精心组织的秧歌舞蹈比赛,经过七年多的奔波和建设,仿山镇文化站文艺工作的开展已初成体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要使乡村文化生活实现长久的健康发展,要真正达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通过文化活动与群众实现密切联系与互动的目的,必须正视在文艺工作的开展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组织困难

对仿山镇文艺工作者而言,这项事业最初可谓是白手起家。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大众娱乐兴起,乡村文化衰落,是各地都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仿山镇也不例外。虽然群众自发开展的文娱活动从未真正熄灭,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组织,而不能真正唤醒乡村文化的活力。仿山的文艺工作者后来居上,实现了对整个仿山镇文艺活动的初步规划和组织。这固然是可喜的成绩,但是,这种组织并不稳定,其原因有两个:

第一,文艺工作长期依赖的是志愿参与模式,文化站几个工作人员和五十多人的志愿队构成了文艺工作者的主要成员,其中参加日常巡演的志愿者也只有一小部分。志愿参与模式的好处在于能够广泛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开展活动。但是,志愿工作毕竟是兼职性质的,聚也易散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因此给组织工作增加了不确定性。

第二,文化站的文艺工作在事实上已经初步体系,但是在制度上远没有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因此依赖于当下文艺工作者的主动组织,可谓其人在则存,其人亡则息,不利于文艺工作的长久持续发展。因此,如何将文艺工作常规化、机制化,是必须考虑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资金困难

在整个山东省,菏泽市全区人均GDP长期处于落后地位,财政收入也远落后于其他地区。文化建设投入资金不足,并且很大程度受限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这是文化事业发展的普遍困境。而且,出于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同,有限的财政投入是否能够真正完全落实到基层文化的开展和运转,也是不尽相同。当前仿山镇的状况是,包括文化站支出在内的财政支出普遍缺乏预算机制,文化活动的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常常仅能满足基本需要,文艺工作人员的编制稀少,工资待遇较低,缺乏激励。

人才建设的困难

仿山镇农村文化依靠一帮充满热情的“文艺老年”搞起来了,但是,后续的发展和维持,需要源源不断地培养文艺人才、补充文艺人才。在站上的志愿者们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文化水平不高,老龄化现象明显。仿山镇广大农村里大部分是留守的老人、妇女和儿童,年轻一代对农村文化热情不高,许多传统的民俗与戏曲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文化逐渐流失,现有的文艺工作者没有系统培训,未来的文艺工作者尚不知在何方,可以说,人才建设是文化站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点。

由上我们可以得知,人才、资金和组织,是当前仿山镇农村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面对的主要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并非孤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文艺工作组织困难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志愿参与模式的不稳定性,但是,如果没有足够维持营生的收入,就无法维持稳定的专职文艺工作者队伍,从而造成文艺人才流失的状况。离开了资金扶持,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解决当前诸多问题的核心之一在于财政投入。
 
三、对仿山镇乡村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可持续开展的若干建议

坚持本土化道路,发展特色农村文化

仿山镇农村文化有着典型鲁西南民俗文化的特点,秧歌、竹马、坠子书、二夹弦等,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又是当地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持发展本土地域文化,将民俗艺术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当地实际,而且能够保存珍贵的地域特色。

加大财政投入,寻找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

文化站所开展的活动性质是公益的,因此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自营收入很少,甚至没有,这就需要在公共财政上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帮助。2009年文化部出台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规定:“文化站的建设、维修、日常运转和业务活动所需经费,应列入区镇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因此,首先是文化建设和文艺工作的基本经费应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落实资金、准时发放,并且按照经济增长情况适时增大投入力度。其次,建立文化活动专项资金,确保活动资金及时到位,不耽误文化活动的开展。最后,在严把质量、避免冗余的前提下,逐步发展专职的文艺工作人员,扩大文艺工作志愿者队伍,提供更合理的工资和补助。

在财政投入之外,我们也应解放思想,拓宽思路,为文化活动寻找多样化的财政支持。《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中提到,“鼓励企业、社会团体、个人捐赠或资助文化站。”进一步来说,要寻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结合点。仿山镇近年来有商圣文化园、鲁西南记忆等多个旅游文化开发项目,未来将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产业资源,如果能结合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和经营性的文化产业,将能够给文化事业更多支持。

增强文艺人才培训,确保文艺工作后继有人

为了保证文艺工作后继有人,建议制定长期培训计划,由老百姓对各类文化艺术活动的喜爱可以看出,民间文化是在农村有其生存空间的。为此,文化工作者需要对农民们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引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建设中,让他们亲自感受到文化和文艺的乐趣,学习并发扬民间文化。另一方面,应根据当地特色,制定艺人选拔的考核标准,达到标准的人可以参加更高规格的培训和表演,促进老百姓对艺术的精力投入,从而民间文化能够向精品化先进化迈进。